人性善惡之爭 關於人性善惡,歷史上存在著四種說法:


1.人性本善
中國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,《三字經》也說過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
西方有蘇格拉底、帕拉圖、亞里士多德、費爾巴哈、馬斯洛等哲學家。

2.人性本惡
中國古代荀子否認人性中有先天的善,他認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
本性中並無禮義道德,一切善的行為都是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結果。
西方哲學家奧古斯丁、霍布斯等人認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惡
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個人私利,人的本性是自私與惡的。
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,總是力圖排斥異己,互相謀算、陷害與殘殺,勾心鬥角
人與人之間像狼一樣

3.無善無惡
主要表現在告子和道家的思想中。
道家的老子、莊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無知無欲,無所作為
人生的目的,就在於保全人性的天然狀態
主張人應回到“無知無欲”的嬰兒狀態中去,人應完全順應自然。

4.有善有惡 
春秋時代的董仲舒認為善出於性,但性中有情,情是惡的。
西方哲學家畢達哥拉斯、培根等認為人有靈魂,靈魂可善可惡。


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

而西方人普遍支持基督教聖經和基督教神學中人性本惡的觀點。
基督教主張原罪說,指出任何人天生都是有罪的,只有篤信上帝才可能獲得靈魂的拯救。
中國人與西方人在關於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觀點上的傳統差異
深刻的影響了中西方文化長期以來極其不同的發展命運。

善與惡本來是一對意義相反的形容詞
對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積極作用的行為,我們稱之為善,反之為惡
惡象徵著個體生命被殘殺及被毀滅。
從這意義而言,人性善就意味著人的生命個體本身有希望生存與發展的願望。
如果人性是惡的
那麼就意味著人的生命個體注定要被殘殺及毀滅,也就是說人類註定是要被滅亡的。



《厚黑學》觀點:本我之心

李宗吾的《厚黑學》用兩個圖例闡述了人性。

甲圖:
第一圈是我,第二圈是親,第三圈是兄,第四圈是鄰人,
第五圈是本省人,第六圈是本國人,第七圈是外國人。

從這個圈可以尋出一定的規律:“距我越近,愛心越篤,愛心與距離成反比例。”
其規律與地心吸力相似,並且這種現象,很像磁場現象。
由此知:人之性靈,與磁電相同,與地心吸力相同,故牛頓所創的公例,可適用於心理學。

說明:
母親是乳哺我的人,哥哥是分乳吃、分糕餅吃的人,
母親與哥哥相比,小兒就很愛母親,把哥哥打開推開。
長大了點,出而在外,與鄰人相遇,哥哥與鄰​​人相比,小兒就很愛哥哥。
走到異鄉,鄰人與異鄉人相比,則愛鄰人。
走到外省,本省人與外省人相比,就愛本省人。
走到外國,本國人與外國人相比,就愛本國人。
我們細加研究,才知道這些行為都是從本我之心流露出來的。 



乙圖:
第一圈是我,第二圈是友,第三圈是他人,第四圈是犬,第五圈是花,第六圈是石
其規律是“距我越遠,愛心越減,愛心與距離成反比例。”

乙圖所設的境界,與甲圖全不相同,而得出的結果,完全一樣,足證天然之理。
由此可知:
凡有二物,同時呈於吾前
如我心不假安排,自然會以我為本位,視距我之遠近,定愛心之厚薄。

說明:
假如暮春三月,我們約著二三友人出外遊玩,見著山明水秀,心中非常愉快
走到山水粗惡的地方,心中就不免煩悶,這是什麼緣故呢?
因為山水是物,我也是物,物我本是一體
所以物類好,心中就愉快,物類不好,心中就不愉快。

我們又走至一個地方,見地上許多碎石,碎石之上,落花飄零
我心對於落花,不勝悲感,對於碎石,則不甚注意,這是什麼原故呢?
因為石是無生之物,花與我同是有生之物
所以常常有人作落花詩、落花賦,而不作碎石歌、碎石行。
古今詩詞中,吟詠落花,推為絕唱者,無一不是連同人生描寫的。

假如落花之上,臥一將斃之犬,哀鳴宛轉,入耳驚心
立把悲感落花之心打斷,這是甚麼原故呢?
因為花是植物,犬與我同是動物,故不知不覺,對於犬特表同情。

又假如歸途中見一猙獰惡犬,攔著一人狂噬,那人持杖亂擊
當此人犬相爭之際,我們只有幫人之忙,斷不會幫犬之忙,這是甚麼原故呢?
因為犬是獸類,我與那人同是人類,故不知不覺,對於人更表同情。

我同友人分手歸家,剛一進門便有人跑來報導
先前那個友人,走在街上,同一個人打架,正在難解難分。
我聞之立即奔往營救,本來是與人打架,因為友誼的關係,故我只能營救友人,不能營救那人。

我把友人帶至我的書房,詢他打架的原因
我傾耳細聽,忽然屋子倒下來,我幾步跳出門外,回頭轉來喊友人道:你還不跑呀?
請問一見房子倒下,為甚麼不先喊友人跑,必待自己跑出門了,才回頭來喊呢?
這就是人之天性,以我為本位的證明。


力有離心同心二種,甲圖層層向外發展,是離心力現象;乙圖層層向內收縮,是向心力現象。

孟子站在甲圖裡面,向外看去,見得凡人的天性
都是孩提愛親,稍長愛兄,再進則愛鄰人,愛本省人,愛本國人,層層放大
如再放大,還可放至愛人類愛萬物,故曰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
孟子喜言詩,詩是宣導人的意志的,凡人只要習於詩,自然把這種善性發揮出來
這即是孟子立說之本旨,所以甲圖可看為孟子之性善圖。

荀子站在乙圖外面,向內看去,見得凡人的天性
都是看見花就忘了石,看見犬就忘了花,看見人就忘了犬,看見朋友,就忘了他人
層層縮小,及至房子倒下來,赤裸裸的只有一個我,連至好的朋友都忘卻了
故曰:“妻子具而存衰於親,嗜欲得而信衰於友,爵祿盈而忠衰於君。 ”
總是叫人把這種固有的惡性抑制下去。
荀子喜言禮,禮是規範人的行為的,凡人只要習於禮,這種惡性自然不會發揮出來。
這就是荀子立說之本旨,故乙圖可看為荀子之性惡圖。


何謂人性孟子和荀子所說的其實是同一個道理,卻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。
辨清善惡的關鍵是首先要明白:“何謂人性?” 
討論人的屬性,至少有三個層次。
其一:是人的自然關係屬性,或曰人的生物根性。

其二:是人的社會關係屬性,或曰人的社會屬性,即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。

其三:是人的思維關係屬性,或曰人的精神屬性
            即人對自然、社會、他人、自身等等的認識的屬性。


簡言之,人性分為生物性、社會性和精神性三層屬性。
在此基礎上,我們再作善惡的判別
無論善的定義是如中國古代聖人所言在於克己、禮讓、孝悌、忠恕
還是像西方哲人所言在於知識或信仰上帝
我們都可以大體有如下的結論:

1、人性的第一層,生物性:偏於惡
2、人性的第二層,社會性;善惡交錯
3、人性的第三層,精神性;偏於善。

人的生物性層次的惡,主要是表現為惡的潛意識
任何人在這個層次上都具有以鄰為壑、損人利己的潛在可能性或傾向性
人性總體是傾向於惡的,但人性有追求善的精神願望,有求知的渴望。

人的社會性層次的惡,則主要表現為有意識的惡,以及行為的惡。
人們通常說到的惡指的主要是這個層次的惡,如詐騙、姦淫、盜竊、搶劫、殺人等。
在這個層次上,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雖然不排除可能會有惡的意識
但卻較少可能有惡的行為;而且有意識的惡也往往因環境而變遷,所以難以作出一般性的判斷。

人的精神層次更多反映善的追求,基本上不涉及惡的意識,當然更與惡的行為無關。

人性的原惡有三:任性、懶惰、嫉妒。
任性的本質是對人類社會中積存的一切規矩、道德、法律、誡條、制度……
總之,一切行為的“度”或“條理”的否定。
這種否定不外乎兩類,其一是因為完全的無知,其二是明知故犯。

懶惰的本質是對人類社會生存意義的否定,是對個體生活體驗的拒絕。
一個人年幼時養成懶惰的惡習,好比天鵝從小折斷了翅膀,將永遠失去高空翱翔的生命樂趣。
懶惰更是一切惡行的最深邃的原因。
貪污、偷盜、搶劫乃至殺人等罪惡無不深深紮根於懶惰之源——不勞而獲。

嫉妒的本質是對永恆、終極、自由的精神追求的缺失
是完全沉浸在偶然性機遇得失之中的人們的一種潛在絕望的心理
這種絕望的心理很容易轉化為對他人的惡意,甚至惡行。

人性的原惡如同人性的原欲:食慾(生存)、性慾(繁衍)、知欲(文明)是與生俱來的。
任何人,無論他是聖人、偉人、還是一般人
誰都不可能僅僅以有限幾次努力便一勞永逸的根絕自己身上的原惡。
人們可以在一時或一事上表現出克服自身原惡的毅力或勇氣,但要永遠根絕原惡,除非死亡。

人性原欲與人性原惡是一個生命體的兩面
一個是創造人類社會文明的原動力,又可稱之生命動力
一個是阻礙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原動力,又可稱之為死亡動力。

人生來即是多重的矛盾體
原欲與原惡,生命動力與死亡動力,知欲與任性,食慾與懶惰,性慾與嫉妒
更有它們交叉的互動,從而使得人性呈現出比魔方還更複雜萬分的多變的生命屬性。

人的選擇構成了人的內涵,人的特性在於人的自由,可以選擇“成為”這樣或那樣的人。
人的自由不是盲目任意、為所欲為的,而是以“良知”作為引線的。
人的行動中,也有部分與良知無關
比如出自生物本能需要的滿足,餓了要吃,困了要睡
我們經常在判斷別人,也在判斷自己
我們常為某些人的行為覺得遺憾,也常為自己的行為覺得後悔。
我們當然也有歡欣快樂的時候,但是真正的滿足往往並非得之於外,而是得之於內的。

真正能推進善的價值、提高善的成就水準的還是人的精神性
也即人類對自然、社會、他人、自身,尤其對自身人性的知性的洞察。
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中的有句神諭:“認識你自己”
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古希臘哲人以這一句格言作為終生的警句。

中國古代聖人老子也曾講過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”

認識自己,最深刻的莫過於認識自己的人性。
自知者明,了解人性才能明辨善惡
自勝者強,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、抑制自己人性中潛在的惡念才能真正強大。


《德川家康》中說:
“人的心中,佛祖和魔鬼並存,無人心中只有佛祖,也無人心中只有魔鬼。
千萬不可和魔鬼打交道,否則,自己也會變成魔鬼。”


克里希那穆提也說:
“觀察你的心,不要讓任何一個念頭逃跑,不論它有多醜,多殘酷。
只是觀察而不要有任何選擇、衡量和批
判,
不要給它任何特定的方向,也不要讓它在心中生根。”



達到精神性層次的人
可以把被動的克制原惡變成主動的自覺的克制原惡,甚至把人性昇華到最高的愛的層次。
人要取得進步,要實現自我價值;人類要推進社會,要從事更高級別的文明的創造
首先必須面對的,即是自己身上的原惡,普遍存在於一切人身上的人性的原惡。
這是任何人從生至死都必須與之戰鬥的最不可輕視的敵人。


這就是古希臘德爾菲神廟“認識你自己”給予人類的最偉大的啟示。 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l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